5 月 25 日,是比亚迪重磅车型宋 Pro DM-i 冠军版正式上市的日子,但就在这天,长城汽车突然发难,指责比亚迪秦 PLUS DM-i、宋 PLUS DM-i 两款主力车型采用了常压油箱,有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嫌疑。
比亚迪很快做出回击,两家厂商正式开撕。有意思的是,长城与比亚迪都是 2018 年成立的 " 汽车行业自律联盟 " 的成员,那么现在为什么自己打起来了呢?长城率先发难,理由是什么?
汽车厂商之间的举报、揭发,在业内相当罕见。这里我们不做诛心之论,只讨论事件本身:长城为何举报比亚迪?
(资料图片)
他们自己购买了比亚迪车辆当作测试车辆,送到中汽研(天津)进行了相关检测,得出比亚迪车型排放不达标的结论。这种行为虽然极其罕见,但也很难挑出它的毛病。
长城汽车 4 月 11 日就已经向监管部门进行了举报,5 月 25 日这天的声明,除了陈述这个事实之外,还引用《环境行政处罚办法》,直接向监管部门提出了举报,声称密切关注该案的立案以及处理进展。
比亚迪回击
两个小时之后,比亚迪发布声明对此事进行回应,主要内容有这么几点。
相关项目的测试,应该由第三方抽样、保管以及送检,但长城所说的测试车,是长城自己购买、保管、送检,长城是当事方而不是第三方。即便进行测试,也应该在完成 3000 公里磨合后测试,而长城送检车辆在检测时行驶里程仅为 450-670 公里。
比亚迪认为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,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、取证和检测。
除此之外,比亚迪还顺带嘲讽了一下长城,比亚迪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,不像同行想的那么简单。翻译一下就是:你不懂你就少说话。
业内人士发现,比亚迪的确考虑过常压油箱的问题。早在 2021 年 3 月 30 日,比亚迪就申请了一项专利,核心内容是一个全新的油箱系统,该系统能够将高温挥发后的燃油蒸汽冷却为液态,最终掉落回油箱内而不是挥发掉。经过这样的设计,车辆即便不使用高压油箱,也能够满足排放标准。从客观角度来说,比亚迪的这个专利,是否在长城送检的两款车型上使用,使用的效果如何,都有待监管部门做出权威结论。但比亚迪似乎胸有成竹,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调查。
事件疑点在哪里?
上一次业内广泛关注的 " 同行举报 " 事件,应该是 2021 年著名的奔驰反水事件。当时奔驰举报大众和宝马串通一气,限制减排技术使用,导致两家车企被处以 8.75 亿欧元的顶格处罚,而自身也参与了造假行为的奔驰,却从共犯转型为污点证人,从而免于处罚。
这一次长城举报比亚迪,也具有类似的震撼效果。比亚迪是全球插混车型的王者,连稍微接近的竞争对手都没有。如果比亚迪真的被立案,并且长城举报属实,整个新能源市场的格局都有可能改写。但这起事件到目前为止疑点重重,长城、比亚迪各执一词,而且各自都有着不少的疑点。这件事情最明显的疑点在于,4 月 11 日长城就已经举报,按照常理,比亚迪应该也知悉相关情况,但长城为什么一个月后才公开发难?比亚迪既然觉得自己成竹在胸,又为什么等一个多月才回击?这一个多月时间里,双方到底发生了什么?
其次,根据 " 谁主张谁举证 " 的原则,长城汽车既然选择把该事件向社会公众公布,就应该把自己掌握的详细信息也一并发出,这样才能达到目的,但长城在 4 月 11 日、5 月 25 日两次行动中均没有提供具体数据。第三,比亚迪既然觉得自己清白,为什么不证明回应两款主力车型是否实用常压油箱,或者拿出足够的证据,证明自己的专利可以摆脱高压油箱?长城如果举报不实,有可能触犯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反过来被比亚迪起诉;即便比亚迪不起诉,这种举报同行而且举报不实的行为,都会导致长城品牌形象大跌,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。
如果比亚迪最终被证实确实存在排放不达标的问题,很有可能被监管层从重处罚,除利益受损之外,它的插混系统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。
这次车企对垒,需要等待监管部门做出结论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结果是什么,长城和比亚迪这两家头部厂商,有一个都必将受到伤害。
写在最后
5 月 25 日,长城股价暴跌 6.17%,比亚迪股价也跌了 2.31%,这场斗争已经蔓延到了资本市场。真相不明,吃瓜群众还是看戏吧。
关键词:
Copyright@ 2015-2022 起点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295 911 578@qq.com